国槐枯萎病又叫蔓割病、萎蔫病,属世界性病害,在我国各地都 有发生,特別是设施国槐,由于连年连作,土壌中菌量逐年积累增多, 发病日趋严重。一般发病率在10〜30左右,严重的可达80〜90% , 是国槐生产中的重要病害,并成为设施国槐生产中的突出问题。
1、 症状
国槐整个生长期都能发病,以开花、抽蔓到结果期发病重。发病 幼苗茎基部变为黄掲色,子叶萎蔫,后茎基部变褐而溢缩,可猝倒死 亡。土壌潮湿时,根际处产生白色绒毛状物;幼苗发病,不能出土既 烂,或出土后不久顶端呈现失水状,子叶萎蔫下垂;多数病株从开花 结瓜期开始呈现症状,植株生长缓慢,下部叶片发黄,逐渐向上发展, 中午叶片萎蔫,夜间恢复,反复数日后全株萎蔫枯死;有时一株在开 始时只有少数枝蔓萎垂,后逐渐蔓延到全株,有时主蔓枯萎,而在茎 基部节上可长出不定根,有时也表现半株受病,半株健全,•病株茎基 部表皮多纵裂,节部和节间出现黄揭色条斑,常留出松香状胶质物; 潮湿时,长出白色至粉红色霉层,茎基部和根部变黄揭色,腐烂,横 切病塞,可见维管束呈褐色。
2、 防止方法
(1 )农业措施防病实行3〜5年轮作;采用国槐嫁接技术;选用 抗病品种,如长春密刺、中农5号等;加强田间管理,提高植株抗病 性,防止早衰。
(2)药剂防治20%甲基立枯磷、10%高效杀菌宝、15%庄园乐、 10%治萎炅、60%防霉宝、10%双效灵、5%菌毒清等进行灌根;用 50%多菌灵漫种和床土消毒。
青枯病、立枯病、枯萎病的不同之处:病状不同,病菌适宜生活环境不同,治理方法不同。
1、病状不同
青枯病导致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,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。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,可以发现维管束微有褐变,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浊污汁。青枯病是番茄、茄子、辣椒、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。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、枯死,茎叶仍保持绿色。
青枯病:
立枯病多发生在育苗的中、后期。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,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,病苗早期白天萎蔫,夜间恢复,病部逐渐凹陷、溢缩,有的渐变为黑褐色。
立枯病:
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,最后干枯死亡,但不倒伏。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。苗床湿度大时,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。
枯萎病是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,发病突然,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、凋萎或叶、花、果、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。生长迅速的幼嫩组织常被侵袭,疫病可影响花、叶、芽包、幼苗、小枝、茎(藤)及顶梢。
枯萎病:
2、病菌适宜生活环境不同
青枯病菌在10~41℃下生存,在35~37℃生育最为旺盛。一般从气温达到20℃时开始发病,地温超过20℃时十分严重。该病害多发于连作田和地下水位高、湿度大的冲积土田。
立枯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极易发生。当气温在12~18℃,土温在14~16℃,土壤湿度30%~35%,排水不良等条件下发病较多。东北地区5月末开始发生,6月上中旬为盛期,6月下旬为末期,7月上旬基本停止。
枯萎病发病最适温度为30~32℃,适宜土质黏重、地势低洼、排水不良、地温低、耕作粗放、土壤过酸和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或施用未腐熟肥料的环境,这些都会致植株根系发育不良,都会使病害加重。
3、治理方法不同
青枯病治理采用无土、新土育苗。定植时用杀菌农药灌根或浸根,移栽前使用77%含量的可杀得500倍液进行灌根,或用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~40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600~800倍液,进行浸根,1~2小时。
立枯病治理选用疏松的土壤或砂质壤土,实行隔年整地,用充分熟化的土壤栽参。作床后,在床面上每平方米施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~15克,并拌人5厘米深土层中进行土壤消毒。
枯萎病防治法包括:毁灭罹病部分,轮作;植株修剪及疏植以利通风;采用无病种子或砧木以及抗病品种;控制带真菌害虫以免在植株间传播疫病;避免从株顶浇水或在潮湿植株间操作,需要时施用杀真菌剂等措施来进行防治。
|